珠海斗门创新“渔草共生”绿色养殖模式
发表时间:2025/2/19 浏览:103次
虾池里水草丰茂,晶莹剔透、成群结队的虾在清澈的水里来回穿梭畅游。在珠海市斗门区,一场悄然兴起的农业革命正以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传统养殖格局。“渔草共生”绿色养殖模式作为创新之举,不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显著,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
破解养殖尾水处理难题
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,珠江出海口八大门中的四门(崖门、磨刀门、鸡啼门、虎跳门)经过斗门,区内河涌纵横交错,水系众多且水资源极为丰富,是传统的水产养殖大区。但长期以来,由于养殖池塘布局分散,养殖户众多且多采用土塘粗养模式,养殖密度较高,养殖成本高产出低,养殖户治理尾水积极性不高,养殖尾水治理压力较大。
“渔草共生” 模式打破了传统养殖的固有思维,将水产养殖与植物种植有机结合。在斗门镇的一处鱼塘,珠海文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文汉农业”)执行董事刘惠明向我们介绍道:“以前虾池的水质很难控制,病害多产量也不高。现在通过种植水生植物,水质明显改善了,产量明显增高。” 虾池里种植了以茜草为代表的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,这些植物不仅能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,还能为罗氏虾提供天然的栖息场所。
在现场,我们看到虾池的水体清澈,水草丰茂。刘惠明介绍说:“这些水生植物就像天然的净化器,不但能够有效改善虾池水质,养殖尾水出水水质也达到了很好的指标,现在我们的养殖尾水可以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要求,有效实现了污染源头治理。”
根据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等权威机构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抽样检测的结果显示,传统模式养殖罗氏沼虾的池塘,在后期出现了总氮、COD(化学需氧量)超标的情况;茜草-罗氏沼虾养殖模式下的池塘的5项水质指标(pH值、悬浮物、化学需氧量、总氮、总磷),全周期监测结果均符合二级及以上标准,达标率100%,有效实现了污染源头治理。
“渔草共生” 养殖模式无需另外建设处理设施减少用地需求,具备了投入少、产出高的优势,既能保障尾水出水质量又能降本增效,普遍受到养殖户的欢迎,推广应用价值就尤为明显。目前,斗门积极推进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工作。“渔草共生”健康养殖模式推广以来,短短11个月时间,全区罗氏沼虾养殖面积从1.7万亩上升至2.2万亩,其中“茜草-罗氏沼虾”生态健康养殖面积从1万亩上升到2万亩,治理比例从58.8%提高至90.1%。达成“以草净水、源头减量、达标排放”目标,大幅提升虾蟹产量品质。
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
据珠海市斗门区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珠海共推广了集中连片池塘“三池两坝”、分散池塘“一渠一池”、岸基一体化设备等多种养殖尾水处理模式。但由于租金、人工费用及建设期的一次性投入成本上涨,鱼塘租金由2020年的2000-5000元/亩增长至目前3000-7000元/亩,建成后还需投入不少设施运维经费和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,养殖户较难以承担。同时,一部分处理技术无法适用于所有养殖方式,要求养殖户拥有较高专业技能,但大部分养殖户暂无这方面知识储备,技能掌握不足,故推广过程较为艰难。
2023年以来,斗门区组织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、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等专家团队,积极探索“茜草-罗氏沼虾”“湿地-青蟹”为代表的“渔草共生”绿色养殖,通过在养殖池塘中种植茜草、芦苇、大尾草等水生植物,利用水生植物既能自然吸收水中氮、磷等元素,还能通过光合作用提高溶氧量的特性,改善水体环境,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。同时,植物的根系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群落,促进了鱼类的生长和健康,从而实现“以草净水、源头减量、达标排放”的生态价值。
“渔草共生” 模式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,还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据悉,传统的养殖尾水治理是采用三池两坝、岸基一体化设备、工厂化循环水等,亩均投入4000-20000元不等,后期维护费用约300-500元/亩/年。而以“茜草-罗氏沼虾”为代表的“渔草共生”健康养殖模式进行尾水治理,既不用占地投入也不需要后期管养,同时由于茜草可作为虾类的食物来源,明显降低在饲料、渔药等方面的成本。经计算,该模式综合成本每亩仅需300元。
刘惠明告诉我们:“以前虾塘的产量低,品质也不好。现在通过‘渔草共生’模式,虾的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。你看我们养的罗氏虾壳色青亮,肉质脆口,味道更加鲜美,市场价格比普通养殖的售价高2-3元/斤,而我们的养殖成本平均下降3-5元/斤,光我们公司在这里5000亩的虾塘全年实现降本增效近3000万元人民币。”据测算,采用“渔草共生” 模式养殖的罗氏沼虾平均产量从500-600斤/亩提升至1000-1200斤/亩,最高产量甚至可突破1800斤/亩,青蟹平均产量从200斤/亩提升至300斤/亩。
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大
据介绍,斗门全区共有水产养殖面积17.6万亩,渔业总产量28.1万吨,渔业总产值75亿元,在第一产业中占比达80%。“渔草共生” 绿色养殖模式的应用推广,对当地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潜力巨大。
珠海市斗门区生态环境局温奇表示,“渔草共生” 绿色养殖模式可以减少尾水中的污染物排放,改善水体环境质量,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。同时,还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。通过优化养殖结构、改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方式,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,降低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。这有助于提升养殖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,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作为当地第一批引进茜草到珠海养殖罗氏沼虾的企业,文汉农业通过对茜草的精细化管控及底部增氧设备等技术手段,实现罗氏沼虾高密度和生态健康养殖两不误,带动周边1000余户罗氏沼虾养殖户平均亩产达1000斤。
斗门区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,目前斗门已形成了“政府搭台、科研支撑、示范引领、群众参与”的生态治理工作路径,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和推广借鉴价值。接下来,斗门将以构建“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”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为目标,走出一条有珠海特色的渔业可持续发展道路。